新华社乌鲁木齐8月18日电 题:大漠小村绽新颜
新华社记者苟立锋、宿传义
(资料图)
达里雅布依在哪儿?地图上,这五个字镶嵌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四面八方无尽黄沙。现实中,经过易地扶贫搬迁,这个曾经“与世隔绝”的村落,通过一条91公里长的柏油路与G315国道相连,通向无数远方。
八月初秋,沿着通向达里雅布依的简易公路,驶过茫茫旷野,翻过道道沙梁,经过1个多小时跋涉,克里雅河畔的绿荫逐渐浮现眼前,2017年建成的达里雅布依村新址坐落于此。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达里雅布依村226户人家陆续从沙海深处搬迁至此。
达里雅布依新村俯瞰。(8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宿传义 摄
步入达里雅布依村,保留传统风格的黄色民居与现代二层小洋楼相映成趣,几年前栽下的胡杨已是绿意葱茏。从空中俯瞰,村民们房前屋后绿树成荫,葡萄、洋姜、蜀葵装扮的村落在沙海中分外惹眼。微风渐起,树影飘忽,若不是周围环绕的沙丘,没有人会意识到身处沙漠腹心。
“达里雅布依在哪儿?”“就在这里!”22岁的曼古丽·麦图地不假思索地说。曼古丽家住村子西北角,六年前作为第一批居民搬迁至此。如今,房子宽敞明亮、家电一应俱全,尽管沙漠里依然经常“下土”,母亲斯皮热木汗·巴乌东还是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
“达里雅布依就在这里!”阿依米沙汗·买买提明说她以前只听说过这个名字,长辈们讲过太多关于达里雅布依如何落后闭塞,但真正来到此处,她觉得“这个新村跟县城边的村子没什么不同,大人们特别喜欢给孩子买衣服,生意甚至更好。”
阿依米沙汗·买买提明在达里雅布依村摆摊卖衣服。(8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苟立锋 摄
今年起,阿依米沙汗定期来达里雅布依村摆摊,广场上,她的摊位前服装琳琅满目、款式丰富,吸引了不少人驻足挑选。远处,几个孩子正在球场上跳跃、奔跑,围绕一场球赛激烈角逐。
行走在达里雅布依村,岁月斑驳的痕迹尤为明显,极具年代感的“125摩托车”停靠在许多人家门口。与此同时,“一步千年”的跨越同样荡涤着这个古老而又崭新的村落,关于未来,人们有许多具体而美好的设想。
曼古丽就读于喀什大学,提起还要深入沙漠一百多公里的达里雅布依旧址,她大多时候称其为“老村”。儿时用汽车轮毂做成的下课铃,妈妈在沙子上烤制的库买其(一种当地特色食品)她都记忆深刻。不过聊起未来,她还是更想回到现在的家乡奉献青春。
达里雅布依乡党委书记林思阳告诉记者,全村1400多口人,这些年已累计走出了52名大学生,其中在读39人,“搬出来后有了新学校,教育质量也在明显提高。”林思阳说。
热比汗·阿布都艾尼的商店去年开始营业,现在是村里孩子最喜欢的去处之一。开店后,热比汗每天有100多元钱收入。村里游客越来越多,她还想攒钱再添置几个货架,进些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来卖。“很少回老村了,现在生意也忙,还要去县城进货。”
热比汗·阿布都艾尼在商店里整理货架。(8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苟立锋 摄
暑热还未消散,达里雅布依村的“丰收”迹象已然显现。政府引导村民们种植的6000亩大芸,长势喜人收获在即,而随着特种旅游、沙漠旅游兴起,凭借壮美大漠风光和独特人文风情,越来越多“驴友”、探险爱好者慕名而来。
达里雅布依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军告诉记者,通过政府支持改造,目前村里基本家家有民宿,户户吃上旅游饭。“我们拥抱现代,但绝不会完全抛弃过去,老村保留了传统‘笆子房’,同时也是科学种养基地。”李军说,新村、老村类似前端、后端,“很多人在新村补充物资,去老村体验民俗风情,这也是保留乡愁古韵,推动乡村振兴的和谐共振。”
达里雅布依村的小孩在玩耍。(8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苟立锋 摄
没了盐碱的苦涩,库买其更加美味可口;孩子们在村庄里追逐嬉戏,再也想象不出苦咸水的滋味。徜徉在克里雅河温暖的臂弯里,达里雅布依似乎从未变过模样,却又有些不一样正在悄然发生!
上一篇: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丨山村迎来山外客——贵州乌江沿岸乡村旅游观察
下一篇: 最后一页
所有文章、评论、信息、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Copyright 2013-2020 高陵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16840号-34
联系邮箱:920 891 263@qq.com glxc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