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居民区下辖7个小区,均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共有居民2500户左右,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近40%,老人们“不离旧宅、加装电梯”诉求意愿强烈
临时党支部把街道办事处的审批部门、职能部门、派出机构、加装电梯事务所,以及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代建企业等单位聚在了“一张桌子”上
(资料图片)
在纪念居民区,加梯伊始,该楼道居民就成立了“三人自治小组”。该小组由三名热心居民构成,发挥“雷达”作用,既及时向楼栋其他居民传达政策信息,又负责征询楼道居民意见,还要向居委传达居民诉求和问题。居民自治的末梢神经被彻底激活
结合美丽家园改造,对底楼宅前绿化、停车位等更好布局,针对常见的马桶倒翻、墙体渗水、楼道脏乱等问题个别问诊,让低楼层居民得实惠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郑钧天 杜康
从单栋破冰到全小区加梯,再到如今的整居委加梯……畅通居民出行“第一步”和回家“最后一步”,上海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近年来跑出“加速度”,越来越多的老旧小区居民享受到了“上上下下”的便利。
在老房外部凭空搭建一台电梯并不简单。谁来出钱、怎么出钱、如何协调不同住户意见、由谁申请、谁来审批、谁保障安全、谁来管理等等,都是这项民生工程推进中需要创新机制回答的问题。《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研了解到,2020年至2022年底,上海累计完成加梯4176台,为很多“悬空老人”解决了出行难题。去年底,上海市虹口区江湾镇街道纪念居民区成为沪上首个“整居委”加装电梯试点成功的居民区。
纪念居民区下辖7个小区,其中2个小区为高层小区,5个小区为老旧小区,均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共有居民2500户左右,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近40%,加梯意愿强烈。2021年3月,纪念居民区的加梯工程开启由零星楼栋转向“规模化量产”,加快了70余个楼栋加梯征询进程,率先在上海全市实现了整居委加梯,破解了加梯难。
该居民区何以成功推进全域加梯?从加梯实践中探索出怎样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
整居委加装电梯省时经济
春风拂面,纪念居民区部分完工楼栋的电梯平稳地运载着居民进进出出,老人们脸上挂着微笑……
211号楼是纪念居民区首个加装电梯的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后,居民出行便捷度大幅提升。尤其是腿脚不便的老人们,可以不再“悬空”,乘电梯下楼接接地气。
76岁的林才珍和80岁的老伴住在6楼,她告诉记者:“刚搬来时我们还年轻,爬楼梯权当锻炼,后来年纪大了,逐渐心有余而力不足。我老伴这几年身体大不如前,上下楼困难。这台加装电梯,解决了我们上下楼问题。”
“尽管楼房基础条件差异大,但‘悬空’老人‘不离旧宅、加装电梯’诉求意愿强烈。”纪念居民区所属的江湾镇街道办事处主任杨韬说,整居委推进加梯的好处,主要是降低成本。
从时间上看,整居委加装电梯能够加快加装电梯的各种流程。
原本平均3个月只能完成一两栋楼的前期工作,现在统一设计、统一征询、统一勘测、统一评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通过将房屋基础条件相似的楼“打包”申请批量化评审,大大缩短流程。江湾镇街道加梯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统一勘测评审后可以拿到整个小区的加梯可行性评审意见。这样一来,只要楼栋居民加梯意见征询通过,就能准备加梯工作,不用重复审批。”
同时,同步开启多个小区的居民意愿征询等,可以短时间内辐射所有楼栋,大大缩短流程。
从经济上看,加梯企业进驻“整居委”带来的规模化效应,既降低居民经济成本,又能督促企业配齐班子,提升各方面管理水平。
全盘筹划便于均衡照顾居民们的诉求。相比零星加梯,江湾镇街道加梯办相关负责人说,“整小区加梯让我们能够全盘筹划,从公共利益上尽量均衡照顾大家的诉求。有些居民在这里吃亏了我们就在别处为他们补一点,有了更多腾挪空间。”
此外,整居委推进形成了更好的加梯氛围。通过提前公布小区加梯效果图、引入专业的加梯机构——家加乐加装电梯事务所等,让加梯成为居民人人参与的项目。
更关键的是,上述负责人说:“居民自发地做居民工作,高比例征询通过的进程大大加快。”
党建引领是关键 居民自治是法宝
虽然加梯意愿强烈,但各方利益极难协调。而且,同时推进这么多楼栋加梯,对居民意见进行征询、组织投票等工作量成倍增长。
记者调查发现,高楼层住户一般有较强的加梯诉求,而住一、二楼的居民往往对电梯没有需求,且担心电梯加装后影响采光、以及造成噪音。尤其加装电梯后,底楼房价可能下跌更是触动了居民的敏感神经。此外,加装电梯经常占用小区内公共空间,而老旧小区大都本已拥挤,绿化空间和公共泊车空间更加紧张……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复杂性,注定前期工作要更扎实。围绕居民的疑问与困惑,街道携手居委组织了多场咨询会,面对面宣传加装电梯相关政策,解答居民的疑惑。”江湾镇街道党工委书记黄丹说。
回顾加梯过程,黄丹表示,居民区里设立的“加梯临时党支部”发挥了重要作用。“临时党支部把街道办事处的审批部门、职能部门、派出机构、加装电梯事务所,以及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代建企业等单位聚在了‘一张桌子’上,我们切实感受到基层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为民服务方面的高度能动性。”
临时党支部的作用从一个加梯小故事即可一见端倪。纪念居民区62号楼是从大门进去的第一幢楼,如果要加装电梯,势必影响主干道通行。临时党支部召集大家一起来商议,集众智解难题,最终决定将大门后移,预留出4米的通道以方便加梯。“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移动大门位置需要涉及包括住建、城管等多部门的审批考察,耗时久、流程多。临时党支部整合条块资源,与虹口区房管局、规划资源局、建管委等部门保持常态化联系,让难点问题得到及时处置。”纪念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青说,在这个过程中,居委干部们的心态从“求人办事”,变成了与各职能部门像“一家人”一样,齐心协力推动事情的解决。
加梯事务繁琐,更有各类状况突发,常常涉及很多部门的审批。徐青表示,直接设立在居民区的党支部让居委会干部们面对居民的需求“有底气”。
居民自治是加梯得以顺利进行的“法宝”。居民群众是加装电梯的“受益者”“参与者”,更是整项工程的“建议者”与“监督者”。推进过程中会有什么问题,遇到何种矛盾,是否会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对采光、绿地、噪音、采光、通风、隐私、房价等是否会有干扰……一系列问题不仅是“加梯”工作的难点,更是群众的关注点。
在纪念居民区,加梯伊始,该楼道居民就成立了“三人自治小组”。该小组由三名热心居民构成,发挥“雷达”作用,既及时向楼栋其他居民传达政策信息,又负责征询楼道居民意见,还要向居委传达居民诉求和问题。随着加梯过程的推进,三人小组更承担起“管家”的职责,代表整栋居民投票选择电梯品牌,与代建方交涉工程状况等,解决大量的前置问题与隐患。
黄丹感慨地说,“我们看到居民自治的末梢神经已经被彻底激活。”
全盘筹划均衡居民诉求
家住一楼的冯阿姨原本对加装电梯“不感兴趣”,加装电梯之后,原本正对楼栋大门、光线阴暗的房屋,采光大大增强,“家里变得比过去明亮了,这真是意外之喜。”冯阿姨说。
江湾镇街道自治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结合“美丽家园”改造,加装电梯后,楼栋大门进行了侧移位,原来大门位置改造为楼道并安装了明亮的窗户,让冯阿姨家从原来的正对大门,变成正对窗户,透光性大大增强。
2021年,上海市政府推动了一项针对老旧小区改造的民生项目“美丽家园”建设项目,纪念居民区党总支意识到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遇。如果把“美丽家园”和“老房加梯”捆绑在一块做,就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徐青介绍说,“美丽家园”工程包括检修更换小区各类地下老旧管道、粉刷修葺建筑内外立面、小区绿化改造等。“两者绑定更容易获得一楼、二楼住户对加梯的支持和认可。我们可以结合美丽家园改造,对底楼宅前绿化、停车位等更好布局,针对常见的马桶倒翻、墙体渗水、楼道脏乱等问题‘个别问诊’,让低楼层居民真正得到实惠。”
停车难则是老旧小区最难解决的困扰之一,居民常用“走华容道”来形容。在局促的居民楼前加梯,势必会占用原来的停车空间,同时还要保证消防通道的畅通,如何权衡,是加装电梯过程中必须考虑周全的基础配套。老旧居民区原有的绿化空间或已黄土裸露,或绿化稀疏,结合“美丽家园改造”,纪念居委对泊位、绿化空间和加装电梯三大因素统筹考虑,不仅在居民区更新和丰富了绿化的品质和种类,如开展立体绿化等,还利用小区绿化改造的契机,为后续加装电梯预留空间。
“整居委”加梯工程“绑定”美丽家园建设,带来了硬件、软件快速提升的“叠加效应”。徐青说,两者统筹规划、统筹征询、统筹实施,可以将对居民的影响尽可能降到最低。比如,把挖电梯地基与美丽家园管线外移的工期统一,减少居民“灰头土脸”和“坑坑洼洼”的不便。不仅如此,通过对小区的整体规划,可以改善当前不合理的交通动线,保障居民出行安全。
居民区整体风貌也大大提升,两者叠加让小区风貌可以实现统一风格。比如,电梯外观与楼房外立面、电梯连廊与楼道铺地等可在材质、风格、颜色等方面保持一致,使居民楼与电梯浑然一体,让小区更美观。
目前,江湾镇街道正向着全域加梯的目标奋进。街道辖区的35个居民区中,除4个居民区此前已配有电梯外,31个居民区均有加装电梯项目或在推进、或在建设、或已使用。老楼加梯已经完成30个居民区的覆盖,剩余1个正在积极推进中。 (张闻迪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