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将聊聊被称为“中国首善”的陈光标的发家史。
陈光标1968年出生于天岗湖乡,祖籍五河县, 安徽省,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大学。企业家和慈善家,可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
“慈善”是一个很暖心的词。每当人们参加慈善活动时,他们都能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份温暖明亮的色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也被当代很多慈善家奉为行为准则。当你变得富有时,你总是不忘投身慈善事业。陈光标就是众多慈善家之一。
1998年,他30岁开始从事慈善工作。截至2012年7月17日,他的捐款总额已经超过20亿,帮助了70多万贫困家庭。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立即支付了救灾费用。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称他为“对灾区有良知、有情怀、有爱心的企业家”,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被誉为“中国首善”。
2010年9月5日,陈光标在他的公司官网,挂了一封给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信,宣布他死后将把所有财产捐给慈善机构。事后,陈光标曾告诉《都市快报》,“目前,我在全国十多个城市拥有600多台大型设备,并在北京,上海,香港,南京等地购买了写字楼,外加其他固定资产和现金。有50多亿,都是我的家当。”根据2009年的数据,《财富》中文网估计,当时陈光标的总财富约为6.6亿美元(合同41亿元人民币),与陈光标声称的数据相差近9亿元。
据中新网2011年9月8日报道,根据《福布斯》发布的2011 中国大陆富豪榜,陈光标以47.3亿元的净资产排名第227位。
那么陈光标到底是做什么的呢?今天我们来聊聊陈光标的发家史。
1968年,陈光标出生在天岗湖乡, 泗洪县, 江苏的一个农民家庭。这里与安徽接壤,以“贫穷”著称。陈光标童年记忆中最直接的贫穷感有两点:第一,他从出生到10岁几乎不吃肉;其次,他家有五个兄弟姐妹。他两岁的时候,碗里多了一点粥。后来才知道,一个哥哥一个姐姐饿死了。
到现在,他对贫穷有一种恐惧的阴影。他小时候唯一的想法就是吃饱饭。他特别羡慕县里那些人过着“大摇大摆”的生活,他的终身愿望简单归结为几句话:养活自己。
为了挣1.8美分的学费,10岁的陈光标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商业实践”:用两个小水桶从30到40米深的井里提水,然后在离家1.5公里的集镇上取水,等待口渴的路人饮用。
然而,正是这种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小生意,让第一次做生意的陈光标,找到了做生意的乐趣。别人的冷水代表一分钱一碗。想多喝,就得加钱。他开始了差异化经营,“只喝一分钱”。他的生意总是比别人好,平时中午赚两三毛钱,差不多相当于当时村里一个成年人的半天工资。开学的时候,他自己交了书费之后,听说邻居家的孩子没钱交书费,就去学校帮他交书费。
多年以后,陈光标回忆说,一个人童年的经历和经历往往成为他将来演戏的固有习惯。对于这种卖冷水的记忆,他的总结是,要想赚更多的钱,不能太计较得失,一定要懂得多赚钱;其次,对人善良真诚,奇迹就能发生。比如他给一个精疲力竭的老师端上三碗冷水,从没想过向别人收钱,老师就坚持给他两毛钱,鼓励他好好学习。这个突如其来的“巨款”让他在睡着的时候笑醒了好几次,依然感慨万千。
十三岁的暑假,陈光标开始骑自行车跑十多英里去卖冰棍。然而冰棍生意“惨败”。面对围着冰桶的孩子们,他不得不把冰棍送人,但他赢得了名声却赔了钱。然后,他开始卖粮,每隔一周,他就开着一辆装满收集的粮食的拖拉机去县城卖,“一次赚300多元”。17岁暑假结束时,身高不足1.6米的陈光标,赚了2万元。他成了全镇第一个“少年家庭”。
然后他上了第一堂知道“诚实”的课。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和一个外国人合伙做棉鞋生意。他所有的家当都赔了3万,货都送了,才发现鞋底糊了纸板,根本卖不出去。在大家的指责和深深的自责中,他失去了所有的钱。
幸运的是,他没有被吓倒。几天后,他恢复了卖粮食的老本行。家乡的老百姓非常相信他,给了他一个机会。“如果你把它卖了给我,我可以信任你。”。他一本小学作业本上郑重写下了两个字,——老实。很多年后,当他回忆起过去的时候,眼里还是有泪,情不自禁。
1985年,17岁的陈光标被南京中医学院录取,离开了家乡。陈光标,一个农村孩子,突然爱上了南京。他大学的专业是针灸和按摩,他后来的愿望是成为一名拯救生命的好医生。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南京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一个月几百块钱,两三个人挤在公派的集体宿舍里,不愁前途,不愁生计,外人说这是个好职业,工作简直两点一线。”
尽管陈光标有着城里人的身份,在家里看上去体面,工作也体面,但他很快发现自己无法适应这种温和的节奏。“有种被囚禁的感觉,他想出去换换环境。”。他认为还有一个原因是,习惯当老板,体验过赚钱乐趣的人,一步一步适应不了生活。之后,他断然离开,出海了。
他很快为鲁莽付出了代价。在选择做什么之前,他每天唯一做的事情就是从南京的新街口步行两次到夫子庙。当他累了,他回到租来的地下室睡着了。“钱包越来越瘪,心情越来越低落”,唯一剩下的就是用一种“精神胜利”的方式,“永不放弃,死在外面,死在外面”,这才一年多。
1995年夏天,当他还在南京街头“游荡”寻找“商机”时,他偶然发现一群人围着一个袖珍乐器在说话。这种东西叫做耳穴疾病检测仪,只需在耳朵上放置两个电极,就可以检测身体各个部位的疾病。这种仪器简单、紧凑、便携,但医学生陈光标,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如果患者能直观的看到检测结果,在市场上会更受欢迎。
第二天,他带着仅有的3000元钱,找到了南京中医药大学物理系和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我希望他们能对仪器进行简单的改进。“安装监视器,输入生理图像。病人可以在监视器上看到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有疾病。”
出于商人的本能,陈光标将这种带显示屏的仪器命名为“跨世纪家用ct机”,并首次申请了专利。
然后他穷到拿着样机摆摊。他花了15元钱买了一床被子和一个精致的垫子。白天,他用仪器为路上的病人探测尸体;晚上睡在金陵饭店, 新街口;旁边邮局的走廊上早上花2毛钱在新百前面的公共厕所用自来水洗脸刷牙每个收2块钱的病人一天能赚200多块钱,两个月后赚1万多。
随着资金,的第一次启动,陈光标的“跨世纪家庭CT机”在租来的房子里正式投入生产。1997年,他的第一家公司———— 南京金威利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成立。一年之内,他的第一桶金轻松达到1000多万元。
1998年,陈光标去了泰安, 山东泰安灵芝丰富,历史悠久。而泰安的灵芝价格较低,200元一公斤,大部分都是泡水煎药消费。虽然来泰安的目的是去泰山,但陈光标对商机有着敏锐的洞察力。“灵芝不错。如果能磨成粉,装胶囊服用就方便多了。”
后来他敲开了南京大学和省内各大医院专家的门,让南京大学的专家做广告策划,然后让医院做临床报告。拿到生产许可证后,他在上海,筹集资金购买了6台胶囊生产机器,然后去泰安, 山东购买了大量灵芝,然后回来制作灵芝胶囊出售。他的商业嗅觉再次发挥了作用。从200元收集的每公斤灵芝制成胶囊后,价格一路上涨,达到2000多元。“灵芝事件”无疑再次成为陈光标的杰作。他开发的灵芝胶囊和灵芝口服液,推动了泰安, 山东,的“灵芝经济”,带来了富人。泰安市政府甚至上门给了他特殊津贴。
2003年4月4日,陈光标成立南京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0万元,其中陈光标出资180万元持有90%,李德峰出资20万元持有其余10%。截至2010年,公司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其中陈光标出资4980万元。
但据工商资料显示,2003年黄埔公司销售收入为783万元,利润为309万元。但从第二年到2009年的六年里,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09年亏损达到1696万元。工商数据显示,公司销售额从未超过1亿元人民币。其中2007年的销售额为920万元,2008年为4229万元,2009年仅为3296万元。其中的一个危险信号是,2009年,公司总资产为1.05亿元,但负债为9969万元。
照这个计算,公司的负债率接近95%。然而,奇怪的是,陈光标之前多次表示,江苏黄埔的销售额已经超过100亿元。2009年公司净利润4.1亿,捐款3.13亿。10年来,已向社会捐赠13.4亿元。当福布斯和胡润在2011年的排名中脱颖而出时,陈光标也告诉媒体,统计数据不正确,他在2010年的捐款超过了3亿元。但问题是,面对公司如此糟糕的财务状况,钱从何而来?
陈光标曾经说过,公司95%的项目都是二手项目。据一位曾与他共事过的人说,二手项目的利润只有5%-8%,远低于一手的10%-20%。即使有黄埔, 江苏,的硬件、电力和汽车零部件业务,盈利也非常困难。
2013年4月21日,陈光标向雅安地震灾区的每一位村民发放了200元现金
自2011年初以来,黄埔,江苏一直处于困境。陈光标公开承认,他已经半年多没有收到任何新业务了。他曾经说过,公司之所以陷入困境,是因为70%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慈善事业上。"按照目前的积蓄,可以维持2年."一位熟悉陈光标的人士告诉记者,这是陈光标向政府发出的一个信号,需要一份拯救紧急情况的项目清单:“因为他是道德楷模,中国'第一好”,政府不应该让他惹上麻烦。“在2014年江苏省政协“两会”开幕式上,陈光标解释说,他14岁之前靠卖粮食发家,25岁之前靠卖医疗器械发家,现在靠垃圾回收和填埋处理发家。”(工地拆迁后)几万吨的垃圾场,我们把里面的碎钢筋拿出来,做成颗粒,卖给别人铺路,30元一吨。很多人看不到这个利润,利润很低,但是金额很大。"
他说拆迁项目是上海宝钢、南京钢铁厂、天津河南,化工厂水泥厂、重庆水电厂“我们一只手(生意)拿不到,我们拿二手转包业务,南京钢铁厂这种拆迁业务是二手转包。”陈光标表示,这些业务并非全部由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承担,但其中一些是以其他名义在全国各地注册的十几家环保公司,它们也从事拆迁业务。这些环保公司每年都参与拆迁,利润稳定在2亿左右。
在过去的两年里,他还在黑龙江卖“好人”凉茶和“好人”暖茶,卖短煤气罐,租田地种植有机大米和粗粮。现在,这些生意都变了。“饮料公司没赚钱。本来去年4月就要倒闭了,但是如果有人要接手,我就转给他了;卖空气主要是为了宣传环保;大米现在不卖了,按成本价卖,一共卖了30万吨全谷。”陈光标说,如果你不指向这些项目去挣钱,说白了就是能做就做,不挣钱就不做。他宣布的最新业务发展是在产业,光伏:投资成立一家拥有绝对控制权的高科技公司。“这才刚刚开始,又不赚钱。它主要用于家庭屋顶的分布式发电。很有前途,交给别人。”
陈光标表示,年利润2亿元的垃圾回收和环保拆解业务仍是公司主要且相对稳定的经营收入来源,应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然而,在东方早报看来,陈光标财富之谜“几乎没有人知道真正的奥秘。”2010年,正当“葛标”的名声和影响力处于巅峰之时,《晨报》记者亲自前往南京和上海,跟踪采访了陈光标多日,有一次恰好遇到了陈光标早期的商业伙伴和最亲密的人,但即便如此,也没有人能清晰地勾勒出这位富翁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