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2月5日电 题:记者手记:东北早市里,烟火如歌漫卷
新华社记者陈聪、杨轩、戴锦镕
零下23摄氏度的数九天,挡不住东北早市里热腾腾的烟火气。
(资料图片)
2月3日6点多,天空破晓,流动摊位早已在哈尔滨市红专街两侧一字排开,卖冻水果、活鱼、元宵、调料以及油条、油炸糕、煎饼等特色小吃的商户们裹着军大衣、穿着厚棉鞋,一边扯着嗓子叫卖,一边用劲儿跺着脚。
“嘎嘎甜的大柿子两块钱一斤!”“东北大苞米两元一个,五元钱仨!”……喇叭声和叫卖声此起彼伏,山竹色的冻梨、橙色的冻柿子、冷红色的冻草莓吸引着来往人们的目光。
红专街靠近繁华的哈尔滨中央大街,这里的早市是哈尔滨的网红早市。随着防疫政策优化调整,黑龙江省发布多条政策措施鼓励早市、夜经济、路边摊发展,商贩们不约而同回归这片早市“大本营”。
红专街早市上售卖的各色调料。新华社记者陈聪 摄
临街的案子上,“红专鱼行”最热闹。“我在这儿卖了20多年鱼,抚远的、同江的、哈尔滨当地的都有。”鱼行老板王安全熟练地一捞,一条鳜鱼已经在他的漏勺里乱跳起来。
“这条是鳜鱼,35元一斤。今天野生鲤鱼卖得最好,已经卖完了!”王安全说,他从正月初三就开始干活儿了,这几天的流水明显比往年同期要好,自己心里也踏实多了。
“开春了,冻人不冻水啦!”王安全戴着手套划拉着缸里的水。在他的眼中,每天清晨来赶早市,最要紧的就是烟火气,有了烟火气,就有钱赚。卖上好价钱,家里的日子便有了甜味儿。
68岁的单庆杰是王安全的老主顾,这天他依然裹着羽绒服来挑鱼。“我就住在红专街和中央大街交叉口,基本每天都上早市转转。”单庆杰兴致一来,开始教记者辨别真正的网红店和冒牌店铺,提醒我们不要“踩坑”。他身后各种口音的讲价声、交谈声与摊贩洪亮的叫卖声汇成了一条声音的河。
红专街早市的一家店铺里,店家正在炸油条。新华社记者陈聪 摄
来自江苏扬州的游客王女士所住的酒店位于中央大街,这天早上她特意慕名而来。“这里冻汤圆敞着卖,菜却都盖着被子保温,跟扬州完全反过来了!”王女士饶有兴致地说,叫卖声也特别有意思,“脆柿子,嘎嘎甜!”
顾客正在早市上挑选水果。新华社记者戴锦镕 摄
不知不觉,时间来到八点半,记者的眼睫毛被冻上了霜,双脚已冻得生疼。快到收摊时间,人潮依然涌动。不远处,又有食客在“东北大苞米两元一个,五元钱仨”的吆喝声中停步。
“我要五元钱仨的!”食客拿出手机扫码。
“白的黄的?”几个苞米从“棉被”里探出头来,一股股热气遮住了店家的脸。
“黄的,你家黄的好吃!”
这早市里喧嚣漫卷的烟火,就是城市向前行进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