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2月2日电(记者陈爱平)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上海科研院所与科普场馆加强合作,通过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科普活动,呼吁更多人关注和保护湿地。
上海自然博物馆内展示的“崇明东滩生态景箱”。新华社记者 陈爱平 摄
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联合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举办的“修复湿地家园”特别活动上,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保护督查专员孙晓红介绍,上海湿地面积已达46万公顷。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已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在去年12月的专项监测中,人们在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录到小天鹅2900余只,为近20年来最多的数量记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人们跟随专家“云逛”崇明东滩湿地,了解关于这处湿地与鸟儿的故事。专家介绍,20世纪80年代,曾经有3000多只小天鹅在崇明东滩过冬。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里小天鹅的数量每况愈下;到了21世纪初,每年冬天只有数十只甚至十几只小天鹅到访。
近年来,随着保护区生态修复工作的顺利开展,小天鹅的数量逐渐上升。例如,当地引入科技有序灭除互花米草,恢复滩涂湿地原有生态环境。如今,雁鸭、黑脸琵鹭、小天鹅等鸟儿构成了崇明东滩湿地冬日独特的风景。
上海科技馆与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签约加强湿地修复和自然教育领域的合作。受访者供图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蒋长敏说,上海依水而生,生态兴则文明兴,“我们应像保护眼睛一样来保护我们的湿地。”
上海自然博物馆管委会副主任、综合办公室主任雷力认为,上海正在努力打造生态之城,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相协调,持续开展湿地保护修复与合理利用,切实推动湿地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共融,这其中离不开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的相互配合。
科普桌游《湿地生存法则》。受访者供图
当日,上海科技馆与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签约,将在湿地修复、湿地自然教育等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推进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资源共建共享。上海自然博物馆和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推出的生态益智类卡牌科普桌游《湿地生存法则》,通过桌游的形式让更多人学习湿地知识、了解湿地生物多样性,将在部分中小学校科普宣传活动中推广使用。
上海已在2022年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上海湿地保护率维持在50%以上。上海将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在国际重要湿地等重点领域加强合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