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明伟扎根热带雨林19年,参与救助20多头野生亚洲象——
大象医生
本报记者 黄榆
2021年初夏,云南野生亚洲象群一场长达数月的“北上旅行”,深深牵动着人们的心。无论是象群打架偷食,还是闲逛睡觉,都一再“霸屏”网络,成了人们眼中妙趣横生的风景。
距离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野象谷不远处,在热带雨林的山谷间,隐藏着中国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云岭工匠”保明伟就是这里的一名“大象医生”。
为了给丛林中遭遇困难的亚洲象提供庇护的港湾,19年来,他扎根在这片山谷,参与救助了20多头野生亚洲象。
“我身上有大象的味道”
2000年,保明伟从云南省畜牧兽医学校毕业后,来到云南省西双版纳州野象谷景区工作。
起初一两年里,他的工作地点都在雨林里,与孔雀和蛇打交道,同时负责百鸟园的繁育。后来,他开始参与林业部门组织的野生动物救助,协助兽医专家,为野牛、马鹿和猴子处理伤口。
2005年,和受伤的小象然然的结缘,让保明伟的身上从此有了大象的味道。
“一头成年亚洲象的体重超过两吨,攻击性特别强。”保明伟说,然然当时3岁左右,被捕兽夹夹伤,从象群中把然然救出来并不容易。
为此保明伟想了个办法,将外用药装进一支高压喷雾器,让饲养员熊朝永引开然然的注意力,他拿着喷雾器,对着然然受伤的腿猛喷几下,等然然反应过来时,他已经跑开了。
他还改造了一支吹管,能站在与象相隔一二十米远的地方,给象注射药物。
上药的问题解决了,然然的伤口很快长出新肉。
慢慢地,它对人的戒备也放松了。“大象医生”保明伟终于能接近它,并记录下它的各项身体指征。后来采集的数据越来越多,保明伟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数据下然然的状态变化,总结了一套野象身体指标,为救治其它野象提供参照。
后来,保明伟身上似乎有一种“魔力”,即使是刚刚救回的小象,也会对他安静地“言听计从”。对此,保明伟总是笑笑说:“可能我身上有大象的味道吧。”
建立野象“病例库”
成功救治然然后,救助中心每年都会有一两次成功救助的案例。
2007年时,保明伟和同事救助了重伤的母象平平。
平平是在哺乳期时被公象所伤,护林员赵金清发现它时,它的臀部撕裂开一道长伤口,双腿浸满血色的脓水。
保明伟和兽医专家、妇科医生共同完成了这场十分棘手的手术。
保明伟记得,当时的手术一共做了4次,一层一层刮去伤口的腐肉,摸索着进行,直到母象的身体指征趋向于正常。
“野生大象会因不同原因受伤或生病。盲目用药会损伤动物重要器官,甚至会导致动物因器官急性衰竭而死亡。”保明伟告诉记者,野生大象救护中,如果没有科学的数据做参考,病情诊断和用药难度就会增加。
为解决这一难题,保明伟带领同事,对亚洲象繁育中心的24头大象进行了静脉采血,并送到州人民医院化验,将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大象正常的生理指标,并与病理情况下的大象血生化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制定出最佳治疗方案。
其中,血生化、尿常规、体温的科学检测填补了关于野生亚洲象常规化验检查的空白,为治疗野生大象提供了科学数据。
“为野生动物做一些检查时,需要进行麻醉,这就要求根据动物体重确定麻醉剂量。麻醉药用量过大,不仅会浪费药剂,还可能导致大象在麻醉过程中死亡。麻醉剂量不够则无法保证工作人员安全,甚至会导致几十万元的设备损坏。”保明伟告诉记者,麻醉剂量的确定离不开平时的数据积累。
随着救助野象的案例增多,保明伟的野象“病例库”在不断“上新”。
给大象“救死扶伤”
“救治野生动物,有时脚要踩在令人作呕的动物粪便上,有时身上会粘满动物腥臭的分泌物,甚至还要面临被动物攻击的危险。”对于保明伟来说,这些都已经习以为常。
“与大象打交道没有太多资料可以参考,比如说,之前大象正常的体温都没有准确数据,有的书上说是40摄氏度,有的说是38摄氏度,但实际上经过我们不断测量和对比分析,可以肯定,大象的正常体温是35.5摄氏度~37摄氏度。”保明伟说。
2015年8月,他参与救助了小象羊妞。当时羊妞出生仅7天左右。保明伟查了很多资料,找不到年龄这么小的小象可以通过人工喂养存活超两年的成功案例。可即便这样,大家也没有选择放弃。
经过几年的治疗和调理,羊妞的体重从刚开始的76公斤,长到了目前的1300多公斤,现在已经6岁多了。
“在羊妞身上我们摸索出了很多照顾小象的方法,这些经验对我们后来救助龙龙和文文两头小象发挥了重要作用。”保明伟说。
这么多年和大象朝夕相处,保明伟不断学习观察和分析总结,对大象的正常生理指标以及麻醉大象的方式方法有了一定了解和把握。
在最近一次麻醉野象的过程中,他对大象的体重估计误差只有50多公斤,这相较于大象上吨的体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工作中,保明伟还自学了野生动物等方面的知识。凭着多年积累的经验和精湛医术,他成了一名优秀的“大象医生”。在我国,像他这样的专业“大象医生”屈指可数。
“如果有更多人专注于这个领域,亚洲象的保护和救援可以更好地实现。”保明伟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