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消费 创业 汽车 商业 房产 互联网 纵横 聚焦 快讯 热点 手机版
热点 >

新华全媒+丨植树护林40余载,七旬老人王华文书写“绿意人生”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22-03-11 20:58:08

新华社贵阳3月11日电 题:植树护林40余载,七旬老人王华文书写“绿意人生”

新华社记者骆飞、李凡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羊场镇穿岩社区的王华文今年71岁了,从20世纪80年代初搬迁至当地山林里,一待就是40多年。大半辈子与青山为伴,他与自己亲手栽下的树木一起成长。

曾经意气风发的小伙如今已步入古稀之年,满头白发,但那些苍翠挺拔的树木却迎来最好的生长年华。走进密林环绕的穿岩社区,记者只能从王华文的记忆中拼凑出过去山洪肆虐、房屋被毁的景象。

那时候,王华文在山脚代课教书,家也安在山脚。“一到雨季,一夜大雨就要‘拉垮’很多玉米地,还有住房和圈舍。”当年村民卢德富家被冲得连一双筷子都找不到;自己岳母家房子被冲垮……洪灾记忆深深印在王华文的脑海。“有时候一年要被山洪冲好几次。”他补充道。

王华文所在的山林位于贵州乌蒙山深处的毕节市大方县,这里曾是国家级贫困县。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人地矛盾突出,偷采盗伐树木严重,自然生态不断恶化。

在王华文的记忆里,很多山头只能看到一些零星的杂木和荒草,雨后山脊更时常被冲刷出一道道深沟,砂石裸露。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生态,王华文深感不安。

随着包产到户,山下的良田好土承包给个人,山上的土地则渐渐撂荒。当人们纷纷下山种地时,王华文则把家从山脚搬到山上。

初春,王华文背着树苗上山种树。 新华社记者 李凡 摄

谈及为何搬上山,王华文的答案简单又直接:“山上很多撂荒的土地正好种树。”然而,那时在很多村民眼里,王华文是多管闲事,因为他经常阻止别人乱砍滥伐。

但执拗的王华文顾不上这么多,一心就想守好山、多种树。1990年,王华文从当时的穿岩村承包了村里坡头组的一片荒山,承包期30年。“承包钱不多,但意义不一样,自己能名正言顺地管理这片山林。”王华文底气很足地说。

最初几年,身为代课教师的王华文挨家挨户发动学生、家长一起参与种树。除了上课,王华文一有时间就待在山林里。

由于不懂技术,辛苦栽下的树苗存活率不高。为此,王华文还经常跑县林业部门请教专家。“像漆树这类树木要浸泡种壳,温水催芽,这样撒种才有效果。”在专家指导下,王华文慢慢摸索出种树的经验。

王华文一手扶着树苗,一边覆土。 新华社记者 骆飞 摄

1994年,不再担任民办代课教师的王华文全身心投入山林管护。“那时候一年最多要栽种2000多棵树。”王华文说,当时还要花钱请人帮忙栽树。

寒来暑往,昔日承包的荒山逐渐被一片片树林覆盖。然而,把时间留给大山的王华文,却很难照顾家庭。那时,王华文家里6个小孩全靠爱人姚正先照顾,因种地收入少,他家甚至经常揭不开锅。

姚正先开始也有抱怨。“再苦再难都过来了,守护好这片青山也很有意义。”她后来这样认为。

后经当地林业部门勘测,王华文当年实际承包的荒山有655亩。“之前这片荒山只有些杂木、野草,现在655亩的山林都栽种着树木。”王华文高兴地说。

王华文当年种下的小树苗,如今长成了参天大树。 新华社记者 李凡 摄

荒山变茂林,王华文所在的穿岩社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而后,王华文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补种因刮风、雪凝而倒下的树木,以及防范山火。

记者一路穿越密林才从穿岩社区坡头组山脚爬到王华文家,春风拂过,阵阵林海声响。跟随王华文巡山护林的脚步,穿越山林也犹如翻阅他的“绿意人生”。

如今王华文一家依旧算不上富裕,但这个执拗的彝族男人,却留给家人和大山最丰厚的“生态财产”。“只要还有一口气在,我就会守好这片山林。”谈及今后,王华文坚定地说。

关键词:
责任编辑:FG003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所有文章、评论、信息、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Copyright 2013-2020  高陵经济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05723号-14
 

营业执照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     glxc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