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3月7日消息(记者 陈望)中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王亚平,亚洲杯问鼎冠军的中国女足姑娘们,还有更多平凡而伟大的女性,正用“巾帼力量”推动着社会发展,值此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记者带您一起看看海南省博物馆的文物里藏着哪些和女性有关的文物。
唐代彩绘女俑
早在千年之前的中国唐朝时期,长安城的女子就是时髦装饰方面的先驱。唐代彩绘女俑面庞丰腴,淡施脂粉,长眉细眼,直鼻,樱桃小口。发式为蓬松轻垂的拋家髻,两鬓抱面,头略向右偏。身着长裙,双手拱于胸前,体态丰满姿态生动。
唐代海兽葡萄纹铜镜
《木兰辞》中那句“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道尽了中国古代女子理妆的美好画面。铜镜是古人重要的生活用品之一,其一面经精细打磨后可清晰照面,另一面往往饰有丰富多彩的图案。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铸造和使用铜镜的国家之一,唐朝则是铜镜制作的鼎盛期,尤以海兽葡萄镜最具代表性。海兽葡萄镜中的“海兽”,是在现实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创造出来的形象,象征辟邪禳灾、永保平安;海兽葡萄镜融合了中外文化的诸多要素,充分体现了大唐盛世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兼容并蓄,是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见证。
南宋青白釉菊瓣纹印花瓷粉盒
化妆修颜是古代女性重要的生活内容之一,粉盒,顾名思义,是种盛放“粉”的器具。古代的粉盒也称为油盒、黛盒,是古代妇女存放脂粉和香粉的化妆盒。粉盒由盖和底两部分组成,盖面模印团花纹,盖身及盒身均模印菊瓣纹装饰。在华光礁I号沉船上发现的南宋青白釉菊瓣纹印花瓷粉盒有2000多件,可见当时是热销的国际化商品,也深受国外妇女的喜爱。
清代黎族人形骨簪
各朝代的人们,特别是妇女都以插戴发簪为时尚。骨、角质发簪以黎族的人形骨簪为代表,属黎族润方言支系特有,是黎族表达情感、信仰和显示身份的物化符号。人形骨簪是以牛骨或鹿骨为材料,经多道工序刻制而成。其结构依图案分三段,上段为人头顶上佩戴的高帽,边沿打几个小孔,系上珠串、铃铛和流苏为装饰。中段为侧脸人像,以夸张造型突出脸部特征。下段约占簪长的一半,每格所雕的花纹各有不同,有各种动物纹、植物纹、弦纹、水波纹、几何纹、圈点纹和十字纹等。
清代黎族T形骨梳
除了骨簪外,黎族生活中常见的还有骨梳。骨梳用牛骨雕成,呈“T”字形,形制独特,上面刻有一种被称之为“斑鸠的眼睛”的古老花纹(史图博《海南岛志》),是润方言黎族女子最爱的发饰,亦被作为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
现代黎族润方言女子服饰
黎族的服饰文化中以润方言的妇女服饰最具代表性。润方言作为黎族的一支,又称“本地黎”,主要分布在海南省的白沙黎族自治县。润方言妇女的服饰代表是头戴头饰,上着贯头衣,下着超短筒裙。头饰包括头巾、梳子和发簪;上衣多以黑色或深蓝色打底,几块面料的缝合处缝有红白相间的装饰线,在中间挖一个“V”形的洞即变成领子。穿时从头套入,得名“贯头衣”;裙子一般紧贴腰部,不扎腰带,上至肚脐下面,裙摆只及大腿。
黎族人民信奉“万物有灵”,他们把对生活、劳动和大自然的热爱都融入了织锦图案中,共有160多种,反映在润方言筒裙和上衣上的图案主要有四大类: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和几何纹。润方言织锦更以双面绣闻名,正反两面的花纹图案、色彩都相同,针法一致,是刺绣中的精品。
现代回族新娘银镀金头饰
回族婚礼一般要经过提亲、订婚、结婚等程序,有“哭嫁”婚俗。展示的新娘头饰,有45件装饰品。姑娘结婚时,头上插满用金银铜制作的各类工艺品和艳丽簪花,形状似孔雀开屏。
唐代簪花仕女图
海南苗族发绣具有独特的浓厚民族风格,用头发代线绣制。由于头发坚韧光滑、色泽经久不褪,利用其本身黑、白、灰、黄、棕等自然色体的色泽和细、柔、光、滑的特性,绣成各种精美的图画。唐《簪花仕女图》描绘的是五位贵妇与一名侍女在春暖花开的时节,游园赏花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