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3月3日电 清晨的阳光照进蠋蝽繁育基地大棚,透过薄膜看到大棚内人影流动,听不见声音,但感觉很有序,老孙就在其中。
老孙,名叫孙智荣,沉浸烤烟生产30多年,周围的同事、烟农都叫他“孙老把式”。
老把式的“恩怨情仇”
谈起刚参加工作时的生产光景,老孙说道:“那时候,烤烟生产是上看天的脸色,下看地的能力,中间还得祈祷病虫害不要肆虐,人能做的就是栽下去,其他的基本不可控。”
看着气候、土地将烟农一年辛辛苦苦的付出付诸东流的时候,老孙很无助;看着病虫害将一个个收获的希望打破的时候,老孙暗自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样的现状。
这样“种无收、劳无获”的情景,在那些年深深折磨着老孙,尤其是病虫害跟老孙结下了“深仇大恨”。
老把式“玩”益虫
随着绿色防控、绿色生产技术的实施,老孙“一雪前耻”的机会来了。
“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报病虫害肆虐的仇,我等了二十多年。”老孙笑着说道。
2018年,老孙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率先开始了蠋蝽、益蝽等益虫的饲养、扩繁,并逐步在烤烟生产上推广使用。
“别小看这些益虫,不管是烟青虫、斜纹夜蛾还是蚜虫都会被‘赶尽杀绝’。就拿蠋蝽来说,它能捕食40多种害虫,哪怕是比它个头大10多倍的害虫,蠋蝽也能独立将其杀死。”老孙介绍道。
自“玩”益虫以来,老孙管理的基地共繁育出蠋蝽、益蝽460余万头,覆盖防治面积13.26万亩,其中烟田10.25万亩,大农业作物3.01万亩。
从基地放出去的益虫,对烤烟生产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病虫害损失大大降低,甚至在大农业生产上也有明显的作用。
老把式“玩”无人机
人工释放益虫费时费工。受到无人机施肥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启发,老孙立即找来无人机进行研究,对释放益虫装置进行了改进。
“这是我们的放蝽无人机,以前靠手工释放,一人一天只能放10亩左右。现在靠这个小飞机一天能放500多亩,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还降低了人工成本。”孙智荣指着眼前的无人机说。
“实践出真理”,是老孙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30多年的坚持,在创新路上老孙取得骄人的成绩:主持、完成省部级、地厅级科技项目22项;公开发表论文10多篇,专著2部;取得蠋蝽快速收集装置等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7项,其中作为第一发明人的就有12项;先后荣获省、州、市级先进个人表彰12次。
一路走来,老孙凭着不服输的“闯”劲,“老把式”也“玩”出了新成效。(陈良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