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2月27日电 题:“二号队员”奔赴太空 揭秘陆地探测一号01组的“双数奥秘”
中新社记者 郑莹莹
好事成双,好“星”也成双。在“一号队员”——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于今年1月26日奔赴太空后,“二号队员”——陆地探测一号01组B星紧随“大哥”的“宇宙脚步”,在2月27日一早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了。说起这对“双星组合”,它们的旅程充满“双数奥秘”:
两颗星 太空不寂寞
“陆地探测一号01组”由A、B两颗完全相同的卫星组成,构建了全球首个用于地表形变干涉测量应用的L波段雷达遥感双星星座。L波段雷达的波长在23厘米左右,对植被具有更好的穿透力,能适应中国山地多、林木覆盖较广的特点。
为何需要两颗卫星?那是因为这对组合应用了干涉SAR(SAR指:合成孔径雷达)测高的原理,需要双星在特定的视角差范围内对地观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陆地探测一号01组卫星总设计师陈筠力介绍,“我们应用了波的干涉原理,两颗卫星中的一颗发射雷达信号,当两颗卫星同时接收到地面回波后,通过处理就可以反演得到地面与两颗卫星之间的距离差,进而获取地面的高程信息。”
据悉,“双星组合”运行于607公里高度的准太阳同步轨道,堪称对地观测的“火眼金睛”,可支持和服务国土资源、地震、防灾减灾、基础地理信息获取、林业等应用需求。
两种飞行模式 观测功能多样
陆地探测一号01组为分布式SAR卫星系统,由设计参数相同的两颗L波段SAR卫星组成,在轨具备“跟飞”“绕飞”两种编队飞行模式。
“跟飞”编队模式下,双星以地表形变干涉测量为核心任务,可单星或双星联合实现差分干涉,实现大尺度、毫米级高精度地表形变监测,有效支撑地面沉降、滑坡、地面塌陷、地震形变等行业应用,是解决复杂地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的利器,也是服务地震灾害、重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的重要卫星资源。
“绕飞”模式下,双星通过星间高精度相位、时间、空间三同步,实现近距离协同对地观测,可实现干涉SAR高精度地面高程测量,有效支撑中国自然资源调查体系构建、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更新,以及高精度地形数据更新。
双侧“展翅” 在轨口径最大
陆地探测一号01组双星不惧长夜漫漫,不惧乌云遮挡,可以全天时、全天候进行地面测绘,甚至感知地面微量的变形,提前预知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完成在“千里之外”对地表的毫米级形变测量,而实现这一功能的,则是卫星的主载荷——展开后(单颗卫星)总面积超过33平方米的SAR天线,这也是目前中国在轨口径最大的SAR天线。
SAR天线为双侧展开,对于一颗SAR卫星来说,SAR天线是否展开并锁定到位,直接决定了卫星能否在轨正常工作。
“这么个大家伙顶在卫星的脑袋上,还要折叠收拢在火箭整流罩有限的空间里,设计难度不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SAR天线结构机构设计师程庆清说。
研制团队最终敲定了在水平方向梯形布局的方案,让卫星成功“展开双翅”,翱翔太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