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津、河北,山水相连、自然相近。协同发展八年间,三地深化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绿色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由本台联合北京广播电视台、天津海河传媒中心推出的系列报道《踔厉奋发 共谱新篇》,今天来看:联建联防联治,共享碧水蓝天。
北京广播电视台记者 马蔷:
我是北京广播电视台记者马蔷,我现在是在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这里也是空气质量监测的"智慧大脑"所在地,北京在全面治理PM2.5的同时,也是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完善的挥发性有机物监测体系。
2020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建立了基于新一代卫星搭载的传感器数据获取及处理技术体系,初步实现了甲醛等污染气体遥感动态监测。
由点及面,近年来北京市连续实施了16个阶段大气污染控制措施、清洁空气五年行动计划、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和"一微克"行动。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王书肖:
这些措施有效地降低了北京市的大气污染源排放,实现了空气质量的改善,同时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天津海河传媒中心记者 郭阳:
我是天津广播电视台记者郭阳,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新天钢联合特钢有限公司,我手里拿的这本是我市马上要实施的钢铁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这个新标准将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进一步收严,要达到钢铁行业最低排放限值。
破题京津冀区域联防联治,2020年天津打破"钢铁围城",仅保留4家钢铁企业,同步实施超低排放改造。今年,天津钢铁行业的新地标实施在即,对于排放限值要求更加严格。
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处长 王文美:
实际上京津冀三地的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的水平,同步有了一个稳步的提升,我们天津市的重点行业它的管理水平、污染物的排放绩效也得到了大幅的提高。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天津市还在加快建设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串联构建京津冀生态大系统。截至目前,天津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18.86万亩,森林绿化覆盖率提升至26%,蓝绿空间占比高达65.1%。
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现场指挥部办公室主任 边伟光:
随着森林面积的不断增加、绿地不断扩展,到"十四五"末我们京津冀环首都的东部的生态屏障将更加完善。
河北广播电视台记者 苏杭:
我是河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记者苏杭,桑干河与洋河在张家口怀来汇成永定入京畿,而我身后就是永定河流入北京的最后一个断面。围绕这个永定河入京的关键节点,河北与北京在周围搭建起了多重监测系统,为永定河水环境持续改善保驾护航。
河北省张家口市生态环境局监测科科长 赵海银:
我们张家口市在永定河流域设置了6个水质监测站和3个手工监测点,所有监测数据实时上传和分享,为永定河流域协同治理提供了数据支撑。
以协同监测体系建设为代表,京津冀三地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在此流域逆锋起笔。控污清淤、生态修复,让永定河在2021年实现了865公里河道首次全线通水入海。
而从永定之滨放眼大河之北,河北深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持续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
锚定首都"两区"建设:张家口与北京统筹推进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建设,森林覆盖率由2016年的39%提高到50%,水源涵养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不断提升。
筑牢京津生态屏障:2021年,河北以京津水源涵养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上游为重点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完成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238.77平方公里;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大气处三级调研员 刘芸芸:
在全国率先完成了钢铁、电力等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率先全面淘汰35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等五个率先行动,为整个区域的污染物排放降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山水相连,休戚与共。京津冀协同发展八年间,三地打破地域藩篱,在一张图总体布局下,京津冀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分享一片蓝天:持续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合治理攻坚,2021年,京津冀三地PM2.5平均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比2014年下降58%;
共守一泓碧水:开展跨界河流上下游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协作,密云水库上游潮河、白河和引滦入津工程上游黎河、沙河出境水质均保持在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水质;
同担一份责任:加强生态保护协同立法,《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自2020年5月1日起在京津冀三地同步实施。
河北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二处处长 史卫华:
从传统的"各扫门前雪"到抱团合作、寻求共赢,京津冀三地携起手来,深化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让生态共建共享的步伐更加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