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冬奥会20日落幕。一届成功的盛会,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支持,更离不开各个省市、各行各业服务国家战略的无私奉献。作为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的桥头堡,正在探索国际大都市冰雪运动特色之路的上海,也在为北京冬奥会贡献着力量。
家门口的冬奥会,应清、甄恒和刘蔚3名上海运动员,入选中国代表团名单,并代表中国参加了雪车项目全部4个小项的较量。
2月13日,上海选手在北京冬奥会完成首秀。应清出战女子单人雪车赛事,最终名列第九。之后的双人雪车项目,应清和队友杜佳妮搭档获得第14名。男子双人雪车,上海选手刘蔚和队友搭档获得第22名。男子四人雪车比赛,甄恒和另外三名国家队队友合作,最终获得第16名。上海输送的3名选手虽然没能争金夺银,但已创造历史,和中国雪车国家队一起实现了“从0到1”的历史性突破。
为配合中国雪车国家队做好备战,上海先后选派多名科研、医疗人士做好服务保障,配合教练做好训练监控,为重点运动员制定专项方案。今年,应国家队的要求,上海还特别增派了3位科医保障人员。
北京赛区的五棵松体育中心,上海女孩殷姗姗在宣告员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声音讲述着精彩的“冰球故事”;“冰立方”里,来自徐汇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王珏,是冬奥历史上首批中国冰壶裁判;赛场边,制冰师张芷源每天同样披星戴月,40秒“点水成冰”,她是北京冬奥赛场上唯一的女制冰师。在张家口赛区的越野滑雪赛场,作为国内技术官员的“新上海人”李海军,每天开着雪地摩托为赛事的顺利进行默默助力。延庆赛区的“雪游龙”,上海市少体校的教练史春燕从冰壶技术官员,“跨项”转为雪车项目的发令员。
本届冬奥会,上海共有超过30名裁判、技术官员、科医保障人员奔赴北京,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保驾护航。
作为传统优势项目的中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U型场地技巧、花样滑冰等,中国队都取得历史性突破,获得4金1银。佳绩背后,是由上海体育学院牵头的“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季项目技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过去两年,项目负责人、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刘宇带领7人科研团队,为中国集训队提供“科研保障”。 (记者 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