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无锡前洲老工业村展新颜 “一江春水”留住乡愁
中新网无锡2月9日电 (记者 孙权)“河水清澈没了异味,家家宅前屋后干净整洁,进村的道路宽阔通达,规划好的停车场秩序井然,现在村里的景观是越来越美,我们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舒坦。”9日,在无锡黄石街村东村桥河旁,当地76岁的村民曹仁其向中新网记者说起了这些年村里发生的“新变化”。
黄石街村位于无锡市惠山区前洲街道北端,因街面以黄石筑砌得名。作为工业起步较早的苏南乡村,黄石街村1969年就创办了黄石街农机厂、铸件厂,发展至今,村里已有60多家企业,以机械、纺织业为主,经济总量高、百姓收入高。
经受岁月洗礼的老建筑得以保留。 孙权 摄
物质生活“达标”了,老百姓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在此背景下,黄石街村围绕“特色、田园、乡村”的整治建设理念,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致力打造宜居宜游的田园水乡。
经过综合整治,黄石街村逐步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的短板,老旧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通过治理,东村桥河恢复“一江春水”的灵性。 孙权 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黄石街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村委将重心放在了“水治理”上,期待通过治理,恢复河流“一江春水”的灵性。
以东村桥河为例,穿村而过的东村桥河,多年来因水土流失、污染排放等原因而导致河道断面缩小、岸线斑驳破败、水体污浊。为此,黄石街村通过环通水系、整治清淤、新建护岸、种植生态水草等举措,逐步恢复了东村桥河河道的生态链。
此外,村里还在东村桥河河畔精心打造了小游园,通过照壁、凉亭、长廊等园林景观与绿化的巧妙排布,让河水动起来的同时,周边生态环境也跟着美起来。
一口口民用的水缸,也成了“装扮”村子的饰品。 孙权 摄
经过多年的综合整治,如今东村桥河及沿线已变得“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两岸黛瓦白墙的民居“搭配”水榭栅栏,在河水的映衬下,宛如一张风景画。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水变清澈了,这才像我们记忆中的小河。天气好的时候,每到傍晚时分,不少村民就到河边去散散步,聊聊家长里短,挺好的。”曹仁其说,乡村整治以后,另外一个新变化就是来参观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今年春节期间,儿子企业里有不少工人就慕名来我们村里玩。大家走了一圈以后,一个劲地夸我们村的环境好,说这里就跟景区一样,我们听了打心底里高兴。”
河边的长廊,是村民们茶余饭后的好去处。 孙权 摄
与曹仁其一样高兴的村民还有很多。今年78岁的朱火兴说,以前村里的路那叫一个难走,坑坑洼洼的,儿子、女儿买了车以后,车子一度都没法停在家门口。
“以前车子要停好远,‘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别提多难受了。现在好了,柏油路直接修到家门口,家家门口都有‘停车场’,孩子们都说,住在乡下要比城里舒服。”朱火兴说,村里的环境变好了,人的心情也舒畅很多,他经常与曹仁其等人结伴,茶余饭后在村里走走看看,感受“好时光”。
彩虹步道建到了民居旁。 孙权 摄
村里环境变好了,从村里出去的年轻人也开始“回流”。黄石街村党总支书记华国介绍,这两年,有不少在外工作的年轻村民回村里装修、翻新老屋,想着是周末能回来住上两天,休闲放松。另外,不少立志创新创业的年轻人也在联系村里,看是否有适合发展民宿、咖啡屋等事业的场地。
“我们现在第一步是整治,第二步是创新,这种创新,体现在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上,要让美景产生‘效益’。”华国介绍,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该村除了最基础的“拆、整、治”之外,对一些能留住村民乡愁,触发村民“同理心”的物件、树木以及房屋设计都做了保留。
“劳作”的雕塑,留下村民们的“乡愁”。 孙权 摄
一棵生长了30多年的大树、一口用了50多年的大水缸、一座经受岁月洗礼的老建筑……走在黄石街村的村道上,中新网记者发现,这些“老物件”都被村里很好地保留了下来。此外,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村里还设置了多个特色文化栏,用于传播优良传统文化、家风家训、文明礼仪等。
“村里是变美了,但如何实行长效管理,让干净整洁的‘美丽乡村’面貌一直保持下去,是目前村民们最关心的问题。”华国表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村委还搭建了村民议事厅作为协商平台,希望通过倾听村民的意见、接受村民的质疑、吸纳村民的反馈,收取有效建议并逐一落实整改,让村子一直美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