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科技迅速发展,文化、艺术紧密交互,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人们的交往方式,社会和文化形态,都带有着这个时代特有的表征。就此,围绕科学、艺术、心理、医学、伦理、环境等相关议题,新海南客户端文化频道与海南国际传播中心,邀约我国知名作家、诗人、学者,联袂推出“作家观察”系列访谈,敬请关注。
时序交替,万象更新。回顾2021,经历过迷茫,笑傲过苦恼,成就过灿烂,满是难以抹去的记忆与永恒的怀念。时光不恋过往,展望2022,站在新年的门槛上,我们不仅感受到新年的温暖与希望,也感受到了未来的梦想与期盼。
在过去一年,作家学者们一如既往用自己深情的笔触描绘时代变化,以翰墨丹青书写盛世豪情。岁月匆匆,2021年这页翻了过去,在新的一年,作家学者们又有什么顾盼与展望?
本期,新海南客户端文化频道、海南国际传播中心专访著名作家赵依,带来了她的观点。
访谈嘉宾:赵依,四川成都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学士、文学硕士,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生。从事理论评论和小说创作。理论评论见《当代文坛》《南方文坛》《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小说评论》《中华文化论坛》等刊,另有小说、散文作品见《北京文学》《长江文艺》《中国作家》《天涯》《十月》等。新近出版有评论集《物色:文学的维度与标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1、回顾2021年,您在写作上有什么收获?
赵依:2021年,继续专注在理论评论和小说创作上。在理论评论阵地上发表了一些评论文章,关涉当前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以及世界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在四川人民出版社筹备出版了评论集《物色:文学的维度与标识》。小说《和解》发表在《天涯》,正好是海南的杂志,小说已被部分选刊、年选转载。也发表了一些散文,记录一年来为数不多的游历。最大的收获是从理论评论与创作的互动互补中更加靠近文学的真相,我好像更喜欢文学了。
2、2021年,令你较为深刻感触的一件事情,能否与我们聊一聊?
赵依:参加了中国作协十大,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躬逢盛事,有一种崇高感和使命感。
3、2021年,您读了多少本书?有没有一些书值得可圈可点的?
赵依:没有计数,本职工作就是职业阅读者。2021年最喜欢的书是一本理论书,格非老师的《文明的边界》,它不仅提示了多种阅读经典和文本分析的具体方法,还对我们每个人在现代文明和社会生活中如何自处有所指引,是一本给予我很多东西和很多力量的书,充满洞见和智慧。
4、2021年,您去了哪些城市?对哪一所都市有独到的感觉?
赵依:去了宜宾李庄、重庆武隆、伊春铁力和珠海。前两个地方属于近乡情怯(我是成都人),尤其是美食,最唤醒记忆。小兴安岭一带是第一次去,去时是在盛夏,跟普遍印象中的寒冷地带很不一样,一切都郁郁葱葱。在珠海望着港珠澳大桥吹了海风,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内,已经再也不必“零丁洋里叹零丁”了。
5、您如何评价您的2021年,以及能否谈谈2022年您的写作计划?
赵依:2021年应该算得上没有虚度。新年会继续保持,好好做理论评论,多读书,然后兼及创作,总之行稳致远吧。
6、您的家乡在哪?有什么特别的春节习俗吗?
赵依:家乡在成都。特别的习俗可能在饮食文化,我们一般不怎么包饺子,还是吃火锅、喝羊汤的多。春节爱逛的宽窄巷子、锦里、文殊院、春熙路等,也多半与“吃”有关,钟水饺、龙抄手、担担面、麻辣兔头、钵钵鸡、三大炮什么的,都在沿街叫卖,总有一样让你驻足。
7、您还会和家人一起看春晚吗?较与小时候,现在的春晚在你心里的意义是什么?
赵依:会一起看。春晚是长久的念想,也是过年的仪式。比如今年,准备就留在北京过年,但一家人肯定会在除夕夜聚在微信群里,天南海北地看春晚、讨论春晚,想想就很热闹,很有年味。
8、您喜欢过年吗?您心中最熟悉的年味是怎样的呢?
赵依:喜欢。假期总归能让人心生休闲和愉悦,年味里也包括这种惬意的心境。
9、春节假期里,您愿意花费最长时间做的事情是什么?
赵依:可能还是阅读和写作吧,也补追一些剧。
10、过去的一年里,您有什么还未完成的事情?又对接下来一年有什么期许吗?
赵依:还是有一些时间没有好好利用起来,希望新年能减少些遗憾。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记者 刘昕婷、蔡千岚、胡雅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