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籍浩如烟海,在千百年的流传中,成为中华民族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的一种载体。对珍贵古籍的保护、修复和活用,关乎中华文脉的延续和传承。
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752部)》和《第六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23个)》,介绍当前我国古籍保护工作的新成果、新发现。
发现了一批珍贵典籍
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涵盖我国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载体形态、不同装帧形式的重要古籍,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和多元化的特点。
“本批古籍名录充分展现了近年古籍普查和征集工作的一系列新成果、新发现。”国家图书馆馆长饶权介绍说,此次发现了一批珍贵典籍,例如孔子博物馆的《乾隆御定石经》,为内府御制墨初拓本,自嘉庆元年赏赐孔府后,保存至今;湖北省图书馆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北宋两浙路海盐县金粟山广惠禅院写金粟山大藏经本,字体敦厚质朴,墨色漆黑发亮,纸张厚实坚韧,并经染潢,弥足珍贵;南京图书馆藏北宋本《礼部韵略》,为海内外现存最早刻本。
国内已知有纪年的最早雕版印刷品——五代后唐天成二年刻本《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一卷》,此次也收入名录。这是早期印刷品实物的重要例证。
一批名家稿抄校本在此次评选中涌现,如上海图书馆的范钦辑《建安七子集》,卷首题辞、小传、目录及书眉所注诗文出处均为天一阁主人范钦手迹,具有重要的文献和文物价值。
同时,一批彩绘本舆图也入选名目,例如国家图书馆藏清道光年间彩绘本《北京内外城全图》,形象绘出北京内城城郭、城门、宫殿、官署、王公府第、寺庙,以及纵横交错的街道、胡同等,是一幅绘制精细、内容丰富的京城彩绘大地图。
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少数民族珍贵古籍品种丰富,例如藏文《仁普地域志》《般若波罗蜜多八千颂》、蒙文《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其中藏文《般若波罗蜜多八千颂》为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中首次入选的清铜版印本,蒙文《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是民族间文化交流互鉴的例证。
饶权表示,从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入选情况来看,23家单位中,既有藏量丰富、库房条件优越的大型文博机构,如中国国家博物馆;也有在少数民族古籍收藏研究方面呈现独特优势的机构,如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图书馆、鄂尔多斯市图书馆、巴彦淖尔市图书馆、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等。
截止目前,“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已先后评选并公布了6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累计收录古籍13026部;命名了6批共203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今后,珍贵古籍该如何实现有效保护?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一级巡视员陈彬斌表示,本批名录和名单公布后,文化和旅游部将指导各级古籍保护中心和古籍收藏单位进一步加大珍贵古籍的保护力度,有计划地对破损珍贵古籍进行修复;促进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不断改进存藏条件,完善管理办法,确保珍贵古籍的实体安全。“还要加强对珍贵古籍的诠释和解读,通过组织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中华优秀古籍宣传活动,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促进古籍保护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陈彬斌说。
让古籍资源走向大众
古籍资源普查是古籍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摸清家底,才能谈古籍资源的活用。陈彬斌表示,目前全国已完成270余万条的古籍普查登记,24个省份基本完成汉文普查,2760家古籍存藏单位完成普查登记。登记完成后将按省份汇总,《中华古籍总目》分省卷编纂工作陆续开展。
在加强古籍修复保护方面,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先后成立,国家图书馆藏“天禄琳琅”清宫征集、山西省珍贵古籍等大型的古籍修复项目得以实施开展,使360万叶珍贵古籍重焕新生。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古籍里的文字只有真正活起来,化身千百,服务社会,才能让广大民众和学界分享古籍保护成果。
基于普查和修复的成果,古籍保护数字化建设正在有序推进。据悉,文化和旅游部制定出台了《古籍著录规则》《古籍元数据规范》等工作标准;建立了中华古籍保护数字资源库,全国在线发布古籍数字资源累计超过7.2万部。“以前,专家学者想要查一部古籍,可能需要请假出差到北京、通过预约才能查询。现在,在网上就能看到很多珍贵版本的古籍。这对于学术研究和古籍知识推广,都具有重要作用。”陈彬斌说。
饶权介绍,国家和各地古籍保护中心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对珍贵典籍进行再利用,推出了“中华优秀文化百部经典”“国学基本典籍丛刊”等多种出版成果;同时策划推出了“甲骨文记忆展”、走进典籍博物馆大课堂、“我与中华古籍”创客大赛、中华传统晒书大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大众了解古籍、亲近古籍、领略古籍之美,进而传播古籍典籍文化,培育古籍保护意识。
据悉,“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部将以实现古籍更好保护和有效利用为目标,继续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推进国家古籍保护工程,充分发挥中华古籍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